close

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強檔特價

點擊圖片 即可前往購買
博客來社會科學-社會工作分類限量出清

想看更多[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的詳細說明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福利」,在香港儼如一個沾上毒藥的名詞,每次提起,政府務必耍手擰頭,市民亦很刻意地與之保持距離,深恐給標籤為「懶人」。怎樣想,香港都是一處難以讓人聯想到慈善事業、社會福利的地方。但實際情況,卻是經常可以在緊急關頭,見到香港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襄善舉,對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在福利慈善方面,香港人的表現一貫的實在。
結合這種低調的社會公益參與模式,原來是一個龐大的、充滿活力的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系統。社福機構是這個系統的核心部份,帶動市民參與社會服務。其實打從19世紀起,香港華人社團已籌組志願慈善機構,彌補殖民政府社會服務的不足。時光輾轉經過百多年,由殖民地時代步入特區政府管治年代,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仍保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傳統,究其原因是它們能夠與市民建立信任,令人們相信參與志願團體的活動,可以真正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究竟這份信任感是如何建立的?本書將會總結這些福利機構所走過的道路,探討如何建立社會服務的傳統,中途遇過些甚麼困難,以及怎樣回應社會的需要。
作者簡介
呂大樂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近著包括【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四代香港人】、【玩具大不同】、【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山上之城:香港紅十字會的故事1950-2000】等。
...繼續閱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