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

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讓你讀了還想再讀

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網友評鑑4顆星

點擊圖片 即可前往購買

博客來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分類促銷商品

  • 定價:320
  • 優惠價:5160
  • 優惠期限:2014年04月02日止

  • 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

    博客來網路書店也有推薦[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喔!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第25屆Telecom社會科學賞&獎勵賞
    每天梭巡網路的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Google、Facebook、Youtube、線上遊戲……為什麼長成這樣?
      手機、電腦,ipad……人們時時生活在資訊環境裡,
      卻極少意識到「架構」正影響著自己的每個線上行為。
      「架構」與規範、習慣、法律、市場,並列為控制人類行為與社會秩序的方法。
      本書帶您一探宛如「生態系」般繁生的「架構」。

      現代人將一切託付網路,
      除了資訊性交流,包含了創作與言語的一切產出,也越來越仰賴網路;
      社群網路的發展,更將人們的精神與心理活動全盤導上網路,
      然而,資訊技術帶給了社會什麼樣的變化?
      身處一切皆網路的時代轉變,你必需掌握住網路世界實際情況及架構。

      「架構」是一種無形的規範,影響你在網路上的每個動作!
      就像速食店調高音響的音量與冷氣強度來加速顧客流動一樣,
      被規範者對此毫無意識,這就是「架構」的特徵。

      架構,來自英語architecture(意指建築、結構),美國學者雷席格(Lawrence Lessig)將之引入資訊社會學,並言明「架構」這種概念,與規範(習慣)、法律、市場並列為控制人類行為與社會秩序的方法。

      作者透過分析網路與手機的各種服務與工具,像是Google、部落格、留言版、網路創作……,將焦點擺在這些服務獨有的「架構」上,以及人們因而受到的行為影響。譬如P2P檔案分享軟體,就透過讓使用者的「偷竊」罪惡感稀弱等等架構的設計,才獲致全面的歡迎。

      本書並非由資訊工程與技術來討論架構的設計,而是為了每位生活中無法脫離網路與智慧手機的現代人所寫。您能夠藉由本書了解這些資訊服務為何會吸引大量使用者,也能獲得「如何設計出更好資訊環境」的相關方向,並理解自己的線上行為,以及我們的社會未來會受到哪些影響。

    作者簡介

    濱野智史 Hamano Satoshi

      1980年出生,慶應義塾大學媒體研究碩士、環境資訊學系畢業。曾任國際大學全球交流中心研究員,目前擔任日本技藝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專攻「資訊社會論」,尤其在網路服務的架構分析與網路使用者的實況調查多有涉獵。發表過的主要論文包括〈NICONICO動畫之發生力〉(《思想地圖vol.2》,NHK出版)等。2007年起,以「資訊環境研究筆記」連載於新聞網站「Wired Vision」。本書榮獲第25屆Telecom社會科學賞與獎勵賞。

      URL:wiredvision.jp/blog/hamano/

    譯者簡介

    蘇文淑

      雪城大學建築研究所畢,目前旅居日本,專職翻譯。喜愛美食與旅行,期許自己貼近文字,扮演好翻譯角色。


    ...繼續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mun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