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限量出售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網友評鑑5顆星

點擊圖片 即可前往購買

博客來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分類超值推薦

  • 定價:580
  • 優惠價:952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464

  •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如果您還想深入了解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平埔(熟番)村社受到外力衝擊始於17世紀,尤其在清治時期(即17世紀末以來至19世紀末),其社會變遷之急速、社群互動之頻繁,為前所未有。本書以文獻紀錄、遊記、探險紀錄等資料為主,考察平埔社群的互動關係;一則描述外力介入前平埔族群彼此間固有的互動網絡,一則考察外力介入後不同村社如何在統治策略的操縱下,影響彼此的互動,並檢視過去有關平埔社群組織鬆散、各自為政的部落(tribe)社會特質成說的適用性。

      本書從地域史與族群關係史的觀點,檢討平埔族群的人群組合原理暨外力對平埔社會關係的影響。除了藉由清治下「社」的多重性質之釐清,了解平埔社群關係,勾勒平埔村社關係發展軌跡並釐清社群互動因素外,並以見於文獻資料的平埔跨社群遷徙活動,呈現平埔族群的社會網絡展現方式。平埔族社原以各自的生活領域為核心,並視周遭人群為異文化的世界,隨著17世紀中葉外力入殖,尤其在清廷邊疆控制力的擴充,以及漢人優勢社會的形成過程交互作用下,逐漸跨越單一的部落認同,發展出熟番集體意識;熟番我群(we group)與漢人、生番他者(otherness)之分逐漸成為對比。而隨著平埔人群逐次成為台灣社會的少數族群,這一與漢人社會競爭失敗的生活經驗乃產生共同的行動基楚,並引發他們一波波再造新生活園地的企圖。由於這些部落內部的變化由來並非自發,而是與部落外部環境的發展因素相互作用,兩者同時促使變化的最終實現。

      換言之,就平埔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的發展過程而言,其現實生活的困境和複雜的歷史經驗,使得外在因素對內在變遷造成至為明顯的影響。而19世紀的大遷徙活動,則是此內外環境交互作用結果的具體呈現。

    作者簡介

    洪麗完

      臺灣彰化人。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Division of Pacific and Asian History,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Studies the 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訪問學人。主要研究範圍為清代台灣史;最初以區域開發、福客族群關係為研究重點,九○年代以來則專攻平埔族群史,並以地域社群、族群關係、平埔集體意識等為研究議題。此外,也試圖展開台灣社會文化的相關研究。主要作品有《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1997)等,以及編著、研究論文等多篇。


    ...繼續閱讀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mun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