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傳統與現代

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傳統與現代限量搶購

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傳統與現代網友評鑑4顆星

還在猶豫要不要買嗎?再不買就來不及了

博客來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分類網友推薦

  • 定價:490
  • 優惠價:944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92

  • 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傳統與現代

    想看更多有關[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傳統與現代]的閱讀心得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底邊階級╱底邊社會」是人類學者喬健教授最早提出的一組重要學術概念。「底邊階級」指的是處於社會底層及邊緣的群體,他們所屬的社會便是「底邊社會」。底邊階級是傳統中國社會的一部分而且是構成整個中國傳統社會階級體系的一種重要基礎。不了解它們,便不能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全貌,不同階級間的互動以及整個社會的運作機制。

      自1994年起,喬健教授率領一批年輕學者對中國大陸的傳統底邊階級,包括樂戶、剃頭匠、雜技藝人及說唱藝人,作了深入而廣泛的田野研究,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2003年喬教授獲選台灣教育部第七屆(2003-2006)國家講座教授,再率領八位研究生對台灣的娼妓、野台歌仔戲演員、辦桌廚師、釋教法師、神明遶境、陣頭、小販、理髮師等作了同等研究。2006年5月承世新大學及國科會大力支持,籌辦「底邊階級的傳統與現代:兩岸三地人類學與傳播交流合作工作坊」,邀請兩岸三地有關學者對過往十二年對底邊階級及底邊社會的研究作一總結,本書便是此一總結的具體呈現。內容包括兩岸三地著名學者許倬雲院士、科大衛教授、范可教授等有關的精闢論說。

    作者群簡介

    (以論文排列先後為序)

    金耀基  中央研究院院士
    喬 健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客座教授.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許倬雲  中央研究院院士
    科大衛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兼主任
    項 陽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常利兵  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雙印  河北吳橋雜技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
    楊 柳  河北吳橋雜技文化藝術研究所助理
    岳永逸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范 可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朱苓尹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所碩士,現為台灣大學人類所博士生
    陳鈺羚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楊士賢  東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現為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博士生
    蔡昇德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黃永欽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張小軍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梁 樞  北京光明日報國學版主編
    邵 京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 倩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方李莉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主編簡介

    喬健

      1935年出生,祖籍山西介休。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1958)、碩士(1961)、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1969),曾任教美國印第安那大學(1966-1976)、香港中文大學(1976-1995)、台灣東華大學(1995-2005),並創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1995)、香港人類學會(1978)、國際瑤族研究協會(1986)、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1994)、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1995)並協同創建原住民民族學院(2001)等。另獲頒中央民族大學名譽教授(1994)、山西大學名譽教授(1994)、東華大學榮譽教授(2004)、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2003-2006)、世新大學講座教授(2007-2008)。

      喬健先生長期致力於異文化(other cultures)的研究,曾在多個族群與文化中做田野調查,主要有台灣的卑南族、印第安人中的拿瓦侯族、中國西南的瑤族、山西的「樂戶」、華北底邊階級。撰寫及編輯專書二十餘冊,包括《拿瓦侯傳統的延續》、《飄泊中的永恆: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中國家庭及其變遷》、《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印第安人的誦歌》等,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繼續閱讀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mun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