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哪裡買?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網友評鑑4顆星

透過網友的介紹 終於讓我找到這個產品了

博客來社會科學-性別研究分類站長推薦

  • 定價:350
  • 優惠價:95333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15

  •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購買[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絕對物超所值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打造一個夠落後的烏托邦

    「你喜歡自己的壞掉被同情嗎?」

      拯救孤單與浪漫化孤單,其實是現代欲望的一體兩面。

      本書關注「悲傷的系列」、「寂寞的人們」、「被輕賤的隊伍」,嘗試面對運動和運動不了都存在著的「運動傷害」,分析讓人裹足不前的悲傷與寂寞的社會性。

      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倒退的政治」選編酷兒學者海澀愛近期關於情感與酷兒論述的六篇作品:檢視主流婚姻-家庭連續體的強迫幸福論述,以與時俱變不了的「老處女」挑戰女性主義進步史觀,置疑已在泛道德傾向裡僵斃死去的「他者論述」,思辨文學閱讀向來標舉的「細讀」與人文主義詮釋框架的問題性。第二部分「Feeling Bad in 2010」則紀錄了海澀愛訪台期間與台灣學界及運動界所進行的三場精彩對話,內容觸及酷兒的文化政治、殘障污名與性污名等情感政治的重要研究場域。

      「你會很討厭自己的壞掉被同情嗎?」

      在本書中,海澀愛關注「悲傷的系列」、「寂寞的人們」、「被輕賤的隊伍」,分析讓人裹足不前的悲傷與寂寞的社會性意義,對人道主義式的悲憫作出重重一擊。「流動」從來就不是自由自在人人平等的,正如人從來就不生而平等,所謂的邊緣他者,面對的是日日夜夜情感與身體「實實在在」的顛沛流離——會髒、會臭,會死,無從詩意化也無法輕易寄寓批判向上流動。我們所面對的,也不僅是暴力形式的驅除他者,人道∕人文主義裡溫情脈脈的感同身受,溫馨同情悲憫,是更難覺察更為高明的收編。

      讓我們一起下流

      論述與情感都是有階序性的,憂傷、沮喪、妒恨是必須克服的負面情緒,憤怒不好,至少有助於凝聚行動,而倒退主體(源於生存處境裡處處的痛楚與難堪)的孤單與孤立感,則給力不了。海澀愛不在於擁抱孤單以肯定「不運動」的正當性,而是試圖面對運動和運動不了都存在著的「運動傷害」,看清拯救孤單與浪漫化孤單,其實是現代欲望的一體兩面。作為現代的負面性而存在的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迫使我們必須看見,「進步」論述向上流動的欲望,如何分化我們∕他們,如何讓個人的內在分裂,製造出鬱卒不前、壓根兒不渴望或根本無望於「進步」的不夠格他者。

    作者簡介

    海澀愛(Heather Love)

      晚近情感研究及酷兒研究重要而具影響力的新秀學者,現任教於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研究及教學領域包括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的英美文學、酷兒理論與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理論、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精神分析與情感研究、社會學與文學、電影與視覺文化、批判性的殘障研究等。重要著作《感覺倒退:失落與酷兒歷史的政治》(Feeling Backward: Loss and the Politics of Queer History, 2007)以刻意不忘記酷兒現代性憂鬱的姿態,對於酷兒研究文學、歷史乃至於當前運動倫理,提出具有轉捩意義的思考,被譽為「酷兒研究的新浪潮」。個人網頁:www.heatherklove.com。

    編者簡介

    劉人鵬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憂鬱的文化政治》(新北市:蜃樓,2010),與丁乃非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新北市:蜃樓,2011)。

    宋玉雯

      清華大學中文系、社會所畢業,文字工作者。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組。

    鄭聖勳

      美術編輯。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曾任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博士後研究員,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蔡孟哲

      政治大學會計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組。

    譯者簡介

    林家瑄

      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現為期刊編輯,並從事翻譯工作。

    楊雅婷

      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及文字編輯工作。譯作有《啥都瞭了》(行人,2004)、《馬戲團之夜》(行人,2007)、《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行人,2010)、《妻子離開我的理由》(行人,2011),《蘭閨寶錄:明清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2005),《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長大下的孩童》(巨流,2004)、《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巨流,2008),《乳房聖經》(天下雜誌,2002)、《阿茲海默症》(天下雜誌,2003)、《關於美之必要》(天下雜誌,2008)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張永靖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所碩士班畢,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研究所博士生。自由譯者,譯有數篇學術論文。從事酷兒、情感、藥物文化與愛滋文化研究。

    張瑜玶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碩士。

    劉羿宏

      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2009)、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2012),碩士論文以台灣外文系為主要分析對象。仍繼續求學中。


    ...繼續閱讀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mun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